|
安装下肢假肢后首次康复训练行走:关键注意事项与安全指南时间:2025-08-04 安装下肢假肢是肢体残障者恢复行动能力的重要里程碑,但首次康复训练行走需谨慎对待。科学训练不仅能加速适应假肢,还能预防二次损伤。以下从训练前准备、行走技巧、风险防范三方面梳理核心注意事项。 一、训练前准备:身体与环境的双重适配 假肢调试确认 检查假肢接受腔(残肢接触部分)是否完全贴合,避免因空隙导致皮肤磨损或压力集中。 确认膝关节(如液压/气压膝)或踝关节(如储能脚)的阻力调节是否符合康复师设定的初始参数(通常为低阻力模式)。 测试假肢高度:双足平放时,骨盆应保持水平,避免长短腿引发的脊柱侧弯。 残肢状态评估 残肢皮肤需无破损、红肿或感染,训练前可涂抹润肤霜(避开接受腔接触区)防止干裂。 穿戴弹性绷带或硅胶套(若使用)时,从远端向近端螺旋缠绕,压力均匀且不过紧(以能插入1-2根手指为宜)。 辅助工具准备 使用平行杠(高度调至肘关节屈曲90°)或四脚拐杖,分散体重压力。 二、首次行走训练:分阶段控制风险 静态平衡训练(3-5分钟) 双足站立于平行杠内,感受假肢承重反馈,逐步将重心从健侧转移至残侧。 尝试单腿站立(健侧)10-15秒,增强核心稳定性,为迈步做准备。 动态步态训练(分步实施) 第一步:健侧腿先迈出,假肢侧跟随,步幅控制在15-20cm(约为正常步幅的1/2)。 第二步:控制假肢膝关节屈曲角度(初始训练建议≤30°),避免过度弯曲导致跌倒。 第三步:每行走5-10步暂停,检查残肢与接受腔是否移位,调整后再继续。 关键技巧 髋关节前倾:迈步时主动前移骨盆,带动假肢向前,减少“拖行”现象。 足跟触地:假肢侧落地时先以足跟接触地面,模拟自然步态,降低冲击力。 呼吸配合:迈步时呼气,站立时吸气,避免因屏息导致肌肉紧张。 三、风险防范: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理 疼痛信号识别 残肢出现刺痛、灼烧感或持续麻木,需立即停止训练并检查接受腔压力分布。 健侧膝关节或腰部疼痛,提示步态代偿过度,需调整假肢高度或训练强度。 跌倒预防 避免在湿滑(如瓷砖)、不平整(如地毯接缝)地面训练,首次行走建议在家属或康复师陪同下进行。 若感觉失衡,迅速降低重心至坐姿,利用座椅或拐杖支撑,切勿强行站立。 训练后护理 脱下假肢后,用温水清洁残肢皮肤,涂抹无刺激润肤霜。 观察残肢是否有压红(20分钟内未消退需警惕)、水疱或破损,及时联系假肢师调整。 结语
|